西域药学名师讲堂:人工智能时代药物研发范式的思考与实践——新技术驱动的新药发现
发布日期:2025-10-13   作者:教科办  浏览数:10


20251012日晚,石河子大学药学院《药学导论与前言》课程特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员、石河子大学药学院援疆副院长刘振明开展“人工智能时代药物研发范式的思考与实践”主题讲座。本次讲座面向2025级本科及博士新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药发现趋势。

本次讲座中,刘振明研究员系统梳理了中国药学学科发展脉络。他指出,当前中美已共同成为全球创新药物研发的引领者,颠覆了“中国处于第二梯队”的传统认知。他回顾了中国医药研发从解放初期的“一穷二白”,到“1035工程”推动青蒿素研发,再到2008年“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启动的发展历程,同时指出行业现存挑战:全球前50大畅销药中尚无中国原研药,部分高端医疗设备仍面临“卡脖子”风险。

在核心技术环节,刘振明研究员重点介绍了两大突破性方向。一是“基于大装置的科研范式”,如国家投入26亿元建成的生物医药成像测试平台,可实现对实验小鼠全程脑区活动记录,单只小鼠可产生1TB数据。二是“药物精准编辑技术”,该技术可将天然产物转化为200余种类药性类似物,将传统需要6-8年的研发周期压缩至1.5-2年。

针对人工智能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刘振明研究员强调AI是“赋能者”而非“替代者”,并向听课师生提出三点建议与期望:一是夯实基础学科知识,生化、生理等课程是理解药物靶点的核心前提;二是主动拥抱新技术,避免局限于“试管+烧杯”的传统实验模式,关注AI、活体成像等前沿方法;三是立足临床需求,以“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科研导向,从“发文章”向“做真药”转变,力争参与研发“让国家出彩、让人民受益”的创新药物。

本次讲座清晰勾勒出中国药学“从仿制药到创新药、从传统研发到AI赋能”的发展脉络,为石河子大学师生搭建了对接前沿学术资源的桥梁,明确了药学学科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重要使命。正如刘振明研究员所言,“选择药学就是选择了充满希望的未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药学学科将成为守护人民健康、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撰稿:李青坤 杨盛文

初审:任欢欢 张慧艳

复审:刘雯霞

终审:马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