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7-28
-
2024-07-25
-
2024-07-23
-
2024-07-08
-
2024-06-26
-
2024-05-11
《Nature》专题报道:中国促进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中国中医科学院微信公众平台1月6日讯。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高度重视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工作。上世纪60、70、80年代,分别开展3次全国范围的中药资源普查。随着世界各地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及中医药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中药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药资源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2011-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对全国31个省近2800个县开展中药资源调查,获取了200多万条调查记录,汇总了1.3万多种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其中有上千种为中国特有种。发现新物种79种,其中60%以上的物种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组建了5万余人的中药资源调查队伍;构建了由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和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开展重点中药材品种的价格、流通量和种植面积等信息服务,实时掌握中药材的产量、流通量、价格和质量等信息;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2个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形成了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长效机制。2020年1月2日,《Nature》发表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了在中国政府领导下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对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
普查成果
1.引入现代技术提高普查效率和质量,摸清我国中药资源本底情况
以传统调查方法为基础,运用影像、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先进适用的现代技术和方法,提升普查效率。基于分层抽样方法、统计抽样原理、各县级行政区划单元的面积,综合考虑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时间、费用等因素,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辅助确定每个县的代表区域、样地的位置和具体数量等,提高普查质量。调查掌握了全国近1.3万种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信息,总记录数2000万条;专题调查了《中国药典》收载的563种中药材,全面掌握了其种类、分布、蕴藏量、质量等情况,收集药材样品、腊叶标本、种质资源100万余份;专题调查了全国范围内动物药和矿物药情况;调查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传统用药情况,建立了传统知识保护名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中药资源保护长效机制
建设了由1个中心平台,28个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以及66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实时掌握我国中药材的产量、流通量、价格和质量等信息。在20个省建设了28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主基地和180个子基地,重点开展120种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工作。
3.构建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提升中药材产业信息化程度
通过市场、产地等重点开展190种中药材的价格、流通量等6大类98个指标的信息服务;通过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实现日常监测管理、任务管理、监测指标的实时定位采集、采集信息离线填报和在线上传、数据导出、轨迹管理等。截至2019年已收集11万条药材价格数据、6.9万条流通数据,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图文消息961期,促进中药材产量、流通量、价格等信息的动态跟踪,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
4.指导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通过中药资源普查获取的数据,为相关部门制定与中药资源的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如服务《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办法》等的制定和实施。通过编制《贫困地区生态适宜种植药材推荐目录》《中药材生产适宜技术》系列丛书,开展中药材生产技术培训、咨询指导、规划编制等多种形式,服务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基地选址、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等生产实践活动;联合中药材种植基础较好的企业和合作社,推广中药材良种繁育,生态种植等,带动中药材种植生产,为中药材工业生产企业原料稳定供应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5.梳理普查经验和成果,制定标准编纂专著
编制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包括中药资源普查方案制定、外业调查、业内整理和成果汇总等24个方面,填补了中药资源领域没有调查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的空白。研发了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中药资源空间信息网格数据采集平台等,申请获得27项软件著作权。编纂《中国中药资源大典》系列丛书(包括专题卷、分省和县卷),已经编制出版《中国傣药志》《中国中药区划》《中国药用植物特有种》《新资源的发现及功效研究》《中药材生产加工适宜技术》《中国中药资源大典•海南卷》《澜沧县常见药用植物》《神农架中药资源图志》《内蒙古大兴安岭中药资源图志》《中国中药材种子原色图典》《中国冷背药材清源图鉴》《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中国药典动物药材研究》等80多部专著。
《Nature》专访(中文)
Q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是如何启动的?
黄璐琦: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增长,中医药事业和中药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中药资源需求量显著增加。与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相比,中药资源总体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摸清中药资源家底,为中药资源保护措施和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新一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很有必要。
为履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组织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促进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的职责,2011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因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在组织实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组建了国家、省和县3个层面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和普查队。其中,组织管理工作主要依托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包括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局等,同时商请各级发改、财政、教育、科技、民委、农业、食药、林业、旅游、国土、统计等部门参与和协助。技术工作,主要依托与中药资源相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中医院等。同时,“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写入了,由12个部委联合印发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27号)等规划任务中,通过行政和技术两线并行的方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模式共同推进。
Q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目标是什么?
黄璐琦:通过普查,基本查清我国中药资源本底情况,建立中药资源普查成果数据库,构建信息网络化共享服务平台;提出中药资源管理、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建议;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具体有4项任务,一是开展县域中药资源普查,了解我国各地中药资源家底,为国家(省、县)中药材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二是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实时掌握我国中药材的产量、流通量、价格和质量等的变化趋势,促进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促进珍稀、濒危、道地药材的繁育和保护。四是开展与中药资源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挖掘、传承和保护与中药资源相关传统知识。
Q
在推进中药资源人才队伍建设上有哪些举措?
黄璐琦: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第一资源。普查人员队伍的组建主要是联合多行业人才,即积极吸纳医药卫生、农业、林业等10多个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同时,积极吸纳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在校学生、参加过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的老专家、老药工等参与普查。涉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400多个,企业100多家,开展普查的县中70%以上的县级中医院均参加了普查工作。
为了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批学术领先的中药资源人才,重视并发挥人才资源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在普查的过程中把储备和培养人才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针对一线普查队员举办了“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介绍资源保护理论、调查方法和技术、植物分类知识、中药资源产业发展方向等,毕业的部分学员已经成为区域内中药资源的专家;在普查过程中寻找科学问题和科研方向,使得一些普查技术骨干成为了中药资源相关学科带头人。
Q
在资源普查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跨学科合作?
黄璐琦:在资源普查过程中运用了空间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方法,手机APP、PDA(个人数字助理)、轨迹记录仪、数码相机等;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开发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数据填报、核查、展示、工作管理等7个方面,使普查信息化从无到有。
Q
如何实现普查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黄璐琦:首先是做好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国中药资源大典》全国卷、地方卷、山脉卷、药材卷、专题卷等专著的编纂工作。建设中药标本馆,长久保存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所获得的实物标本,为今后中药资源的有效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实物资料的支撑。充分利用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相关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如协助编制国家、省、县域中药资源发展规划,为中药材产业扶贫提供本底数据,确定贫困地区中药材推荐种植目录。探索开展中药资源评估、中药材供应保障体系建设、中药材生产统计制度建设等工作,服务中药资源的稳定供给和中药产品的质量可控,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Q
请介绍一下中药资源普查对中医药以及世界医药的贡献?
黄璐琦:中药资源普查为中药和世界天然药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数据和研究材料,也蕴藏着很多新思路和新课题。如枸杞子是人们熟悉的药食同源品种,外形晶莹剔透,味道甜美可口,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然而,在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却发现那里生长的枸杞子不是平时习惯了的甘甜味道,而是带有苦味。通过研究发现其性味经历了由苦、微寒逐渐演变为甘平的变迁。品种的变迁导致了枸杞子性味功效的变化。这种现象是历史上药材新兴品种优选结果的典型实例,也是中药发展史上栽培品优于野生品的早期例证之一。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枸杞子临床应用的改变,早期枸杞子(土枸杞)多论其补虚劳,宁夏枸杞由于补益作用明显而得到推崇,是新兴品种优选的结果,也是由临床应用决定的。宁夏枸杞的兴起是该药材自多来源品种中选拔出来的一个优质品种。
世界各国均非常重视天然药物的研发,资源调查是基础。中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组织方式、技术方法和成果应用将为其他国家药用资源调查和研究提供借鉴。我们已应邀和老挝等国家合作开展药用植物资源普查合作,编制了《老挝草药典》;近期也参与了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植物药监管合作组织(IRCH)编写世界草药典的工作,希望中国的中药资源普查成果能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世界医药的发展。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 微信公众平台 2020年1月6 https://mp.weixin.qq.com/s/NRdcFEeVqdnWpTpuICHs7Q